培训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培训教育 >> 培训动态 >> 正文

熟悉地方文化 实现文化自信---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

2021年11月10日 13:43  点击:[]

熟悉地方文化  实现文化自信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

赵文博

尊敬的来自天水市的各位年轻的老师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根据培训大纲的要求,张院长叫我围绕《熟悉地方文化 实现文化自信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这个题目和大家交流一下。题目出的很好、很大气,由主标题和副标题两部分组成,主标题的关键词是地方文化和文化自信,副标题的关键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学,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应该说这个题目和大家今后的教学工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

我们常说的是“坚定文化自信”,但张院长说的是“实现文化自信”,仔细一想,坚定的是决心和信心,实现的是目标和任务,“坚定”尚在“知”的层面,而“实现”已成了“行”的结果,所以,“实现文化自信”要比“坚定文化自信”更深入、更透彻、更到位。

围绕课题要求,共讲两个问题,一是地方文化和文化自信,二是传统文化与教学。

一、关于地方文化和文化自信,先说天水,再说陇南。

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是甘肃最有文化影响力的地方之一。大地湾遗址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推进到了8000多年以前,麦积山石窟是中华民族地标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清水县的秦亭让我们知道了秦人崛起于西垂时的不易,更知道了后来挺进关中平原时的艰难,王昌龄先生的《出塞曲》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让天水这个地方充满了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天水”和“龙城”两个名字,一样美好,一样大气,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而李白、赵充国、安维俊、邓宝珊等一系列熠熠生辉的名字,犹如夜空中耀眼的星星,把天水这块物华天宝之地照耀的流光溢彩,武山鸳鸯玉、“天水白娃娃”、“花牛苹果”、“甘谷辣椒”、“秦安水蜜桃”,以及清水温泉、武山水帘洞、甘谷大象山,就是天水市一张张风情各异的靓丽名片,是它们,让天水名声在外,而一年一度的伏羲大典,更让五大洲、四大洋的人们都知道了,中华民族“一画开天”的人文始祖伏羲,原来是天水人!

说到伏羲,大家必须知道以下的一些事情。

根据西汉时期的《开山图》这本书记载:“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又据南宋时的《路史》这本书记载:“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

这两本书中的“仇池”,就是陇南市的西和县,“成纪”,就是天水市的秦安县。

东汉建安中,氐族杨氏以西和仇池山为基地建立了前仇池国、后仇池国,历时计146年,其势力深入到了陇右、陕南、川北等地,对全国南北政局及西南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朝廷的安全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后遭官军围剿追杀,有幸存者逃亡到了人迹罕至的摩天岭一带,现在生活在甘肃文县、陕西宁强县、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的两万多名白马氐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伏羲出生在陇南市,成长于天水市。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原来陇南市和天水市都是伏羲的故乡,只是因为后人的浅薄与无知,才将行政区划和历史人文割裂了开来,以致造成了现在的人们只说伏羲是天水人,而不说伏羲还是陇南人这种无视历史记载的怪现象。

陇南,顾名思义,就是陇原之南,就是甘肃省的南部地区,历史上的陇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地域概念,它包括现在的天水市、陇南市和甘南州,而现在的陇南市则是一个比较狭小的行政区划概念,下辖武都区、文县、宕昌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县、西和县、礼县一区八县,人口280万,地域2.79万平方公里。

在陇南市的一区八县中,礼县、西和、徽县、两当四个县,是1985年撤销天水地区、成立天水市,撤销武都地区、成立陇南地区时从天水划到陇南的,当时的天水市曾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马路拓宽了一半,皇冠买了一院,中干提拔了一串,划走了四个好县”,表达了人们的不满和惋惜之情,而划到陇南的这“四个好县”,因为人文历史、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差异,一时之间竟然融入不到陇南,他们天天盼望着再次划到天水,这不能不说是对当时错误的行政区划的一种抵制和讽刺。

成立陇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陇南市,首先是名字没有起好,字面定义上不严谨,地理指向上不科学,把一个很大的地域概念,突然之间就改成了一个很小的行政区划概念,这是大家不习惯的,也是容易形成疑义、造成混乱的。另外,大家都知道甘肃省有两个简称,一个是陇,一个是甘,陇南地区成立以前,就有甘南州,陇是甘肃的简称,甘也是甘肃的简称,甘南和陇南就都是指甘肃的南部地区,两个名字其实就是一个名字,所以陇南和甘南便有了重名之嫌。在一个省份同时出现两个地方叫同一个名字的事情,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是一件极不严肃、很没文化、也很丢人的事情,但是甘肃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做了。其次是礼县、西和县和天水市同属汉渭文化圈,同是伏羲的出生地,同是乞巧文化之乡,同是秦皇祖邑,同是秦国的发祥地,同是大秦帝国的摇篮,人为的将其从汉渭文化圈里划出来,归并到巴蜀文化圈和氐羌文化圈里,这就为两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另外,刚划到陇南时,两个县到天水的行程为一个多小时,而到一趟武都就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就是现在高速通了,去一趟武都也还得花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行政成本的加大,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但是这件事情就这么一直延续下来了,估计还会长时间地延续下去,如果在座的哪位以后发达了,当了省委书记或者省长,千万不要忘了把这件事情认真地过问一下,只要办好这一件事情,你就可以青史留名!

下面言归正传,接着说陇南。

陇南市,地处甘肃省最南端和四川省最北端的交界处,文县的中庙镇就在甘肃、陕西、四川三个省的交汇点上,所以人们把这个地方叫“鸡鸣三省”之地,中庙人家的鸡一叫,三个省的人就都听到了。甘肃的春天是从文县碧口开始的,碧口是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也是甘肃四季如春的地方,当礼县固城一带的山川五彩缤纷时,文县已经开始夏收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武都、文县、宕昌随处可见。

从地理位置上说,陇南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岭石质山地的交汇地带,被李四光先生称为“复杂的宝贝地带”,陇南地下埋藏最多的是黄金和铅锌矿,地上表现最突出的是山和水,山上藏珍聚宝,河里流金淌银,素有“山是万宝山,水是金银河”之称,气候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既有“千年药乡”之称,又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故乡,当年的省委书记李子奇说,陇南就是甘肃的西双版纳。

关于陇南的山,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武都、宕昌、康县、文县的山是站着的,礼县、西和的山是坐着的,徽县、成县、两当的山是躺着的;陇南最著名的水有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俗称“两江一水”,徽县的嘉陵江、两当的广香河、成县的东河、西和的漾水河、宕昌的岷江还没有资格算进来。

从人文历史上说,陇南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带,秦文化、三国文化、巴蜀文化、氐羌文化、羌藏文化、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互相渗透,和谐交融。

甘肃是秦文化的发祥地,而陇南则是上演秦人崛起历史活剧的主战场,秦国开国国君秦襄公曾在礼县建都,在西垂宫举行了开国大典,秦文化的历史遗存在西汉水上游地区星罗棋布,随处可见,秦四大陵园中的第一座陵园——西垂陵园就坐落在礼县大堡子山上,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就矗立在礼县城关镇的秦人广场上,西北地区唯一的一处西周时代秦人遗址——西山遗址、还有圆顶山秦贵族墓葬、鸾亭山遗址、四阁山遗址,都在礼县,它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

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出土文物遍布陇南的山川大地,围绕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壮举的各种历史传说和故事,在陇南如满天星斗,妇孺皆知;位于礼县境内西汉水上游地区的祁山堡,其周围四五十公里的地方,三国古战场遗址一处连着一处,故事一个比一个生动,情节一个比一个感人;宕昌县的邓邓桥记载着当年的魏国大将邓艾率领三万大军势不可挡地南下伐蜀的英雄气概;而邓艾大军偷渡阴平、在摩天岭的悬崖峭壁上和将士们一起裹毡护体滚下悬崖,并以剩余的两千兵力,灭掉了60万人的蜀国这样的传奇故事,就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永远地遗恨在了九泉之下。

从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诸葛亮射杀张郃的木门道、诸葛亮收服姜维的天水关,到礼县石桥镇姜维大战司马昭的铁笼山,沿西汉水两岸六十公里的川坝河谷地带,三国古战场的遗址一处接着一处,每一处都可以建设成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历史文化旅游大景区。

徽县的青泥古道曾是陇蜀古道上的咽喉地段,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唱《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千折百迴萦岩峦”的诗句,把青泥岭的险峻难行描述的生动传神,也把甘肃和四川两个省份用一条青泥古道连接的严丝合缝,或气薄云天、或情意缠绵的人文历史传说和感人故事,如珍珠般散落在青泥古道上的每一个角落。

安史之乱后,诗圣杜甫从长安出发前往成都,途经陇南时在盐官写下了《盐井》诗,在成县写下了《凤凰台》《同谷七歌》,在徽县写下了《木皮岭》,共计二十多首不朽诗篇。先生的诗,字字如珠玑,篇篇生光辉,每一首都是对陇南人文历史的深情礼赞,每一篇都是对陇南秀丽山川的绝美宣传。

东汉辞赋家赵壹,礼县红河人,在汉赋发展史上自成一家,独树一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刺世疾邪赋》在整个汉赋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有“一赋压两汉”之美誉。赵壹还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书法评论家,是他开创了中国书法评论的先河,他的《非草书》一文是中国的第一篇书法论文。

唐朝末年出生在礼县石桥镇斩龙村的王仁裕,五代十国时期曾历任前蜀、后唐、后晋、西汉的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因“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被世人誉为“诗窖”,而关于他的美丽传说故事“西江浣肠”,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西汉水沿岸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健康成长,奋发有为。

近年来,围绕旅游产业开发,陇南对人文历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得比较好的有,康县依托山水风光开发的乡村游,成了全国的典型和样板;宕昌的绿色官鹅沟和红色哈达铺景区建设,影响与日俱增;两当兵变纪念馆和云屏风景区、武都万象洞景区、文县天池景区、成县西狭和鸡峰山景区、徽县金徽酒业景区和郭家山铅锌矿景区、西和县晚霞湖景区,其基础设施建设都已初具规模,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2020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礼县四阁子山山顶上又发掘出了一处有城墙守护的大型礼制性建筑遗址,据来自北京、西安、兰州、上海、山东等地的十几位当代秦汉史研究专家认定,该遗址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造的国家级祭祀用明堂遗址,是整个中国独一无二的,截至目前在国内尚未发现第二处。

另外,礼县崖城镇的何家庄和雷坝镇的甘山村,在“文革”期间曾闻名全国,一个是战天斗地的先进村,一个是学习文化的先进村。“远学大寨、近学何家庄”,就是当年西北地区修梯田时的宣传口号,支部书记年继荣后来被提拔成了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委副书记;而当时的甘山村是与天津市的小靳庄齐名的文化村,支部书记郝怀珍后来被提拔为雷坝公社的副主任。何家庄和甘山村当年都有村史陈列馆,何家庄的新农村建设是当年全国的样板,甘山村当时曾一口气接连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三本《甘山歌谣》。

陇南的人文历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富集而独特,为陇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潜力,是建设美丽富饶新陇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秦文化、三国文化、李白的诗歌、杜甫的诗歌,赵壹的赋,王仁裕的诗,是稀世珍宝,是宣传推介陇南最具魅力和最有影响力的金色名片,是陇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灵与魂。

目前的问题是,这些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还没有被转化为能够为当地人民带来福祉的文化旅游产业,所有的秦文化遗址和三国文化遗址都还只是个遗址,而没有建成可供人们旅游观光、考察学习的历史人文景点。其他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产业,都在编故事,造景点,而陇南大量的文化旅游资源还被埋在地下睡大觉,这不能不叫人扼腕叹息。

别的就不要说了,仅和天水市相连的西汉水上游“和仲测日”的峁水河谷与天台山、历史文化名人赵壹,秦公簋与西垂宫、秦皇湖和六八图遗址、诸葛亮西城弄险演义出的空城计、草坝妙胜院碑和天水湖及天水地名的成因、天汉之水映照出的银河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十二连城抗击金兵的故事、非子牧马、杜甫和盐井祠、太平寺与卧龙桥、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故事、祁山堡和六出祁山的故事、诸葛亮拔西县千余户迁徙汉中的故事、祁山镇何台村何老爷的故事、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永兴镇圆顶山秦贵族墓葬、永平镇黄探花故里及其120斤重的大刀、皇帝的圣旨,城关镇西山遗址、鸾亭山遗址、四阁子山遗址、石桥镇高寺头遗址、王仁裕故里与西江浣肠的传说、铁笼山与姜维大战司马昭的故事,以及崖城镇何家庄和雷坝镇甘山村等众多的人文历史遗迹,无一不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每一个地方都能够建造成一处集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如果追溯一下秦文化发展历史的话,天水和陇南就是秦文化的发端、是开始、是先人,而陕西则是秦文化的结尾、终点和后人。大堡子山西垂陵园与陕西的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秦始皇陵园及兵马俑,是第一和最后的关系,也就是先人和后人的关系,鸾亭山遗址、四阁子山遗址和凤翔血池遗址,也是先人和后人的关系,但陕西人作为后人的旅游产业已经火爆了几十年,而我们的旅游产业怎么就发展不起来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所以,下面我们就专门说一说与天水和陇南都有关系的秦文化。

大家知道,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的发现,证明了礼县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国的发祥地。

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园位居秦公四大陵园之首。

西垂陵园的发现,填补了嬴秦发展史上的空白,它让从春秋时期的秦公陵园到秦帝国时代的秦始皇陵园,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从而揭开了大秦帝国崛起于礼县的千古谜团,为此,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的发现,被世人称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史上,继敦煌藏经洞、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礼县,古称西、西垂,秦汉时叫西县,北魏时称兰仓,明朝时设置礼县至今。秦人当年在礼县曾经历了和仲测日、修订历法、确定24节气,中谲“在西戎、保西垂”,非子牧马,襄公始国等几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秦文公(秦襄公的儿子)开始东进关中,从礼县出发,经过秦州区、清水县、张家川县、翻越关山、经过陕西的陇县、在凤翔定都,然后再迁到栎阳、咸阳,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在咸阳称帝时,期间曾经历了500多年的漫漫征程。所以,秦汉史研究专家就把礼县定义为“秦皇祖邑”,就是说,礼县是秦始皇老先人的故乡。

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每一位甘肃人、尤其对于天水人和陇南人而言,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生活、工作的地方,是伟大而又神圣的地方,是曾经为中华文明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地方,这就是国务院为什么要把甘肃列为华夏文明传承区的主要原因,我们要为自己能够生活工作在这块热土上,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的先人太厉害、太伟大了,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奋发有为,给老先人把门看好,给老先人把香火续好,起码不能给老祖宗丢人现眼。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只有十二三年时间,很短暂,但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特别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做出的贡献却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

第一,秦朝一统天下后,结束了华夏大地上长期以来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人民开始过上了阖家团圆,安居乐业的日子。

第二,秦朝是一个为国家管理和人类社会管理建章立制的朝代,是为人类社会管理订立规矩的朝代。“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秦朝虽然历时较短,但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统一车辆道路、统一度量衡、统一人伦等一系列重大的治国理政措施,却从此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2000多年后的今天,当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国家管理体制依然沿用的是郡县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管理制度也借鉴的是中国的郡县制。这种管理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其优势和好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最为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第三,“书同文”的改革措施在维护大一统的中国安定团结、长治久安中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文字语言的统一,带来的是文化的统一,思想观念的统一和价值取向的统一,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和谐发展,就是“书同文”的结果,而一个小小的欧洲就有十几个国家,以后虽然成立了欧共体,发行了欧元,但却一直统一不起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秦文化很优秀,但它也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秦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只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所以,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信,就要学习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否则,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一句空话,实现文化自信就是一句假话。

下面,我们就说一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面地掌握了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之中,也才能把教学工作真正做好。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

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是儒道互补,后来又加进来了一个佛家,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儒、道、释,即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还有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经典著作等等,但占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就是儒、道、释。

在儒、道、释三教中,儒教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道教是讲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问,佛教是讲人与灵魂之间关系的学问。

换一句话说就是,儒教是修身的学问,道教是修行的学问,佛教是安放心灵的学问。也就是说做人要学儒,做事要学道,修心要学佛。

儒家文化温柔敦厚,载道言志;道家文化逍遥自在,直觉天籁;佛家文化拈花一笑,妙悟真如。

中国人最熟悉的是儒家文化,但如果从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境界要更高一筹,而佛家的境界尤为难能可贵。

在儒道释三家学说之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佛家文化则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西域文化,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都很强的文化

下面,先说一说儒家文化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所以儒家学说也叫孔孟之道

中国人一直把孔子和孟子尊为圣人,孔子被奉为“素王”“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是孔子的铁杆粉丝,是儒家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孟子比孔子小170多岁。

孔孟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几千年来,不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治理,中国人遵从和信奉的主要是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最经典的代表性著作是《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四本书;“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本书。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

《四书五经》中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儒家学说,主要讲的是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倡导的是勤劳勇敢、奋发有为、艰苦创业、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儒家思想最为看重和讲究的是个人的修养和作为,它期望着每一个生活在人世间的人都要通过“修身、齐家”的修炼过程,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齐家”的“家”是家族而不是家庭。

儒家对于名声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物质的追求,在一生拼搏奋斗的过程中,讲究的是无私奉献,信守的是忠、孝、节、义、廉和仁、义、礼、智、信;追求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

儒家“修身齐家”的个人修为、家族管理,与“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高度一致,初心与使命高度契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励志的成分;“凡有不得,反求诸己”,是儒家学说中修心养性的最高境界。

另外,儒家学说中提倡的仁爱思想和行为礼仪在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管理中非常重要,弥足珍贵。

儒家的仁爱思想,除了“仁者爱人”的意思之外,主要讲的是“一视同仁”,就是说,人不论高低贵贱,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个意思从“仁”字的造字结构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单立人指的是人,而单立人右边的二字,在古文字的书写中其实是个等号,上下两笔一样长,所以,仁字的本意其实就是平等,就是一视同仁。具体到生活实际中,就是一个人对待领导和对待下级态度应该一个样,对待生人和对待熟人态度应该一个样,对待有血缘关系的人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态度应该一个样,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如果每一个人都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社会肯定就会很安静、很和谐,就会少了不少矛盾,更不会有战争发生。

讲礼仪、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礼”字从示从豐,示指一种仪式,豐是一种祭器,礼字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人类社会,如果没有了礼仪和规矩,就会乱成一锅粥。

礼仪,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规矩,是社会关系的稳定器。有了礼仪规距,人与人就多了和谐,少了摩擦;生活环境就多了安静,少了喧嚣;人类社会就多了文明礼貌,少了野蛮粗鲁。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待人接物上,有关礼仪规矩的事情,我们千万不敢等闲视之。因为从小处看,礼仪规矩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保障,而从大处看,礼仪规矩则是成本最低的治国理政之策。所以,儒家学说要求我们必须把外在的礼仪规则内化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

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讲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就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其基本意思是:当领导的就要像领导,要敢于负责,率先垂范,不能让下级小看你;当下级的就要像下级,要执行有力,身体力行,不能叫上级对你失望;做父母的就要有个大人的样子,不要让你的子女因为你而让人家看不起;做子女的就要勤勉精进,不能让父母因为你而蒙羞受辱。

另外,父子之间要讲亲情,君臣之间要讲忠义,夫妇之间要讲差别,长幼之间要讲尊老爱幼,朋友之间要讲诚实守信。

我们现在在许多方面做的很不好,例如许多人连自己的大人都不放在眼里,你还能指望他去尊重别人吗?许多家庭的孩子,客人到了家里,好像与自己无关,不知道问候,不知道让座,更不要说端茶倒水了。还有一些人,时时、事事、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无视他人的存在。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传统的礼仪规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早已不复存在了,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名存实亡了。

儒家思想中最可贵的一点是对个体的成长,也就是对个人修为的高度重视。儒家学说认为,家庭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国家是由一个一个的家庭组成的,只要每一个人好了,每一个家庭就好了;而每一个家庭好了,整个社会就好了;整个社会一片祥和,这个国家还能不好吗?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所以,只要每一个人的素质提高了,民族就强大了,国家就强大了。这就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之所在。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小康思想和大同思想,也就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我们现在搞的精准扶贫、小康建设和农村振兴战略,就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如果按照2020年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计算的话,中国人小康建设的这条路,已经整整走了2500多年了。

小康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诗经》一书里面,原话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对小康社会的一种诗意描述,形成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则是在《礼记》这本书里。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会知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伟大,我们老先人的思想和眼光是多么深邃和远大,他们的人格又是多么高尚,这就是后世为什么要把孔子和孟子尊为圣人、把孔孟之道尊为治国理政主流思想的根本原因。

共产主义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孔圣人提出来了,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我们现在天天在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我们的“初心”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使命”到底又是什么呢?学习了孔夫子前面的这段语录,我们就会如梦初醒,原来我们的“初心”就是孔子讲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和“天下为公”,原来我们的“使命”就是为了实现“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世界”,而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小康建设”和“大同世界”的愿景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而且是我们老祖宗的初心,是中华民族的初心,因为我们的老先人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啊!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原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孔圣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找到了这个初心,我们就知道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与担当是什么了。

世界大同的思想,是孔子从《易经》里面开发出来的。《易经》里有一个大有卦和一个同人卦,大有、同仁一结合,就成了大同卦;而大同,就是共产主义。

你看看,我们的老先人站的有多高,看的有多远,所以后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和孟子是圣哲,是给我们提供精神光源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出现了圣哲,人类就从根本上告别了荒眛,开始走向人文、走向理性,走向高贵!

儒家的儒字,由一个单立人和一个需字组成,意思就是儒者是人类所需要的人。平常我们常常说的儒士、儒商、儒将、儒雅,儒者之风、儒者风范等等,都是对品行高尚者的敬称。评价人时带上一个儒字,就说明这个人不仅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而且是一个品行端正,人格高尚,值得信赖、值得尊敬的人,所以,人们对这样的人就特别推崇,特别喜爱。社会上这样的人越多,社会风气就越好,国家就越安稳祥和。

关于儒家就说这些,下面说说道家

道家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出世思想,讲的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道家最为可贵的一点,就是它把人类看做是天地万物中的普通一员,而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道家认为,在自然界里所有的生物都是平等的,人和动植物没有谁高谁低、谁贵谁贱的分别,不能说你是人类你就可以在自然界里称王称霸,恣意妄为;不能说你是人类,你就可以乱捕乱猎、滥砍乱伐,乱采乱挖,乱吃乱喝。用道家思想管理社会,就能保障生物的多样性,就能保障食物链的完整性,就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现在,党和政府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他还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道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说凡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就干,并且一定要干好,凡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就坚决不能干,就是眼前能够获得再大的利益也坚决不能干。

道家学说最反对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乱作为和随心所欲的瞎折腾,因为面对大自然人类太想有所作为了。为了名利,为了政绩,甚至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人们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干一些自以为得计的事情,殊不知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行为,一是肯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二是必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比如一些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以及为了眼前的一点点蝇头小利而盲目无序的乱采乱挖、乱捕乱猎和滥砍乱伐等等不文明行为,其结果都是得不偿失,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被无辜猎杀和砍伐的动植物,而且破坏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链,破坏了大自然中的生态平衡,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无法弥合的伤害,严重地破坏了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而最终受害最深的却是人类自身。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最典型、最深刻的教训应该就是2013年的非典疫情和2020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了。而这两次疫情的爆发、蔓延和祸害,都是由人类乱捕乱猎、乱吃乱喝引发起来的。

道家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得道成仙,其实就是追求健康长寿,或者希望人能长生不老。

“道”字,是由一个之绕和一个首字组成的,首指的是人的头,之绕的意思是走走停停,“道”字的意思就是叫我们走路的时候时要走走停停,而不要瞎冲猛撞。走的好好地停下来干什么呢?停下来用眼睛看一看,再用脑子想一想,看路走的对不对,如果走错了,就要赶快调整方向,走上正道,绝对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说到了道家思想,就必须说一下中医,因为中医是道家哲学思想在人类生活中最好的体现和应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她,让她为全人类服务。

中国古代的星象术十分发达,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地球只是宇宙天体中的一个小星球,于是很早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谓的“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的宇宙观就这样产生了。宇宙观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影响和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的老先人认为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宇宙,而不仅仅局限于地球;老先人还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宇宙系统,人体这个小宇宙体是和人赖以存活的大宇宙体相对应的,所以人的生产生活只有和宇宙天体的运动变化相互照应,协调一致,达到同频共振,才能生活的健康舒适,才能生活的时间长久一些,于是,顺其自然的“天人合一”养生观就应运而生了。

中医学就是在“天人合一”养生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一部分内容,它是道家哲学思想在人类生活中最好的体现和应用。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没有断代的文化只有中医,但在当下它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损失十分惨重,如果我们再不去关照它、爱护它,不去努力发扬它,我们这一辈人就会遭到后辈儿孙的唾骂和谴责!

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看待的。中医治病的过程,就是维护和修复人体生态系统平衡的过程。它是一种整体的调适,讲的是固本培元,标本兼治。

中医治病,特别重视主药和辅药的搭配,讲究的是君臣佐使,通过药物配伍产生的整体效果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吃中药,是和吃五谷杂粮、吃水果蔬菜的道理一样的,目的就是调节体内的营养平衡,体内营养达到平衡状态,病灶就会消失,身体自然就舒服了。身体舒服是健康的最佳指标。

中医治病,除了医理指导,还要借助中医师的学养、经验和智慧。中医师治病,除了辩证施医以外,还有浓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时候,医生的一番话往往比吃药的效果还要好。

中医治病是仁心加仁术,这个仁心就是孔孟之道,仁术就是望闻问切和辩证施医,应当说,儒道的结合与互补,在中医治病的过程中体现的最为充分。

中医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养生治疗观,强调在医疗活动中,患者必须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而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治疗。中医倡导的“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治未病”,以及“食疗重于药疗”的观点,就源于它的价值观和养生观。所以,中医学教给我们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加上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医疗卫生事业当做产业来办,治病的过程,由原来的治病救人变成了现在的挣钱赢利。

由于中医治病花钱较少,医院和医生的收入没有西医来得快,这就使得一些中医师治病,也常常是用西药打头阵,用中药做陪衬,不论病情,一律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病必借助机器诊断,必须拍片子、必须做彩超、必须做化验;凡是炎症,一律用解毒消炎的方法进行处理,一个感冒,非要叫你花很多的钱;一些小病,非要叫你住院不可。许多患者为了享受医保,也很乐意住院治疗,于是就出现了靠指标过日子和过度治疗的问题,其结果是病人越来越多,所有的医院里都是人满为患。这样就完全背离了中医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结果就导致了中医事业的衰落,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寒心的事情。

本来许多用中药调理就能治好的病,为了图省事就非要去看西医,这是目前医疗上的一个误区。

西医的理论,是建立在人体生理解剖基础之上的,它是以消炎,切除组织、更换器官、更换肢体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西医治病时,病人面对的除了冷冰冰的各种仪器,就是血淋淋的刀具。

西医讲的是卫生,中医讲的是养生,中医和西医只能互补,不能互代。外科手术用西医,普通疾病用中医调理,就是最好的选择。

有一句网络语言,叫“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活着,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去”,大家可以联系身边的人和事仔细体味,看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中医的理论太高深了,而我们的认知太浅薄了,中医治病的许多成就目前我们还不能用数据来显示,不能用仪器来测定,这只能说明老先人太厉害,我们太无能,只能说明目前的科学发展还达不到破译中医治病奥秘的水平,所以,我们绝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无知来否定老先人的聪明智慧和中医的神奇功能。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迅速控制住了疫情,并降低了新冠肺炎的致死率,这就与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和全程参与密不可分,成了2020年中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对这次中西医结合防控疫情的社会实践大加赞赏,他说:“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科学院现有医学院士155名,其中154名是西医,只有一名张伯礼院士是中医,就是这一位张伯礼院士,却在今年武汉的抗疫斗争中大显神威,他在武汉整整坚守了82天,从方舱医院到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患者服用的都是张院士开的中药,根据疫情的变化和升级,张院士的处方从“武汉1号”开到了“武汉7号”,在方舱医院收治的成千上万的感染者,由于服用了他开的中药,所以没有一例转为重症患者。可以说,张伯礼院士以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达到了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救治原则,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医药功不可没!张伯礼院士功不可没!

202098日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伯礼院士作为4名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的表彰者之一,走上了领奖台,坐上了主席台,这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这是对英雄的礼赞,这是对中医事业的最大肯定!从这一幕动人的情景之中,我们既看到了党中央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也看到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前景。

国家将逐步废除以西医标准管理中医师的法规,由中医委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评定中医;废除以美国医药标准为中医药标准的规定,由中医委制定符合中药自身继承和发展的鉴定标准;停止一切以欧美医学标准为中医标准的错误做法,防止以中医现代化为幌子削弱和消灭中医,使中医走上有自我传承、发展和复兴的道路。

然而,痛定思痛,我们要从国家155名医学院士中只有一名中医院士这个比例中看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当今的中国被西化的情况有多么地严重,当今中国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多么地突出,平时大家说的“中西医结合”其实就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话。所以,我们要真正地做到文化自信,还需要做艰辛地努力,而这种努力,离开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努力都是不行的。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宣传它,就是要让中华文化不仅拯救中国人,更要让中华文化拯救全人类。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没有断代的文化只有中医,但当下它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我们再不去关照它、爱护它,不去努力发扬它,我们就会遭到后辈儿孙的唾骂!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唐朝时被封为太上老君。

道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是《道德经》,《道德经》也叫《老子》,全书共5000多字,分上下两篇,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

道的本意,其实就是路,就是道路,引申为道理,扩大为规律,所以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运行规律都是道;德的本意就是得,就是得到的得,古时候道德的德和得到的得是同一个字。

《道德经》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哲学著作,言简意深,奥妙无穷,就是花上一生的精力去学习研究,也不一定能够穷尽其丰富的内涵。

从“道德”二字的字意中,我得到了这样一条人生启示:就是人活一辈子,最要紧的事情是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然后安安静静地生活,本本分分地过日子;每一个人都要把幸福建立在自强不息的工作之上,都要把好日子建立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上,都要把事业建立在顺其自然的作为之上,绝对不能心存侥幸,投机取巧。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绝对不能起贪婪之心。

自私是人的天性,爱财是人的本能,即使君子也不能例外。但君子的自私和爱财,是以不伤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的,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说,君子所拥有的财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从正道上得来,凡是通过巧取豪夺,或者以破坏生态环境得来的东西,都是不正道的,都是不义之财,作为君子,这样的钱财是不能要的。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不义之财如流水”,即使得到了也很快就会失掉的。

2500年后的今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经典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道德经》;《纽约时报》曾经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写作者,老子排名第一;根据调查,在全世界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几乎每一户人家里都有一本《道德经》。德国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左手一本《圣经》,右手一本《道德经》,你将无往而不胜”。

中国历史上,每当天下大乱、需要拨乱反正的时候,都是道家人物以道家思想出来拯救这个社会,等到天下太平了,他们就会像老子说的那样“功成、名遂、身退”,所以历史上建功立业者,多半都是儒家人物,而收拾烂摊子时采用的都是道家思想。其实,很多的时候道家就是儒家,儒家就是道家,因为儒家和道家的源头都是《易经》

从《道德经》风靡全球和全世界都在建立孔子学院这种文化现象,我们就看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力。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知道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人民,而且属于世界人民。当下,“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在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在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事实,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关于道家就说这么多,下面再说说佛家。

佛教重视的是人类心灵与道德的进步与觉悟。佛的含义是“觉者”,就是“觉悟了的人”。佛教创始人是释迦摩尼,所以佛教也叫释教。

佛字的含义就是“觉者”、就是“觉悟了的人”。我们常说的某人悟性很高,就说明他很有佛性,这样的人只要好好修行,就能得道成佛,渡化众生。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佛性的,都是能够成佛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并且是“性相近”的,只是因为每个人后天的成长环境和修为不一样,才有了“习相远”的差别;即就是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只要“放下屠刀”,也是可以“立地成佛”的,所以,孟子曾说:“人人皆可成尧舜”,尧和舜都是人间活佛,老子、孔子、孟子都是佛。释迦牟尼佛说的“人是未醒之佛,佛是已醒之人”的话,就是对孟子这句话的注释。

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00年前印度刹帝利的释迦族,出家后成就正觉,被尊称为释迦牟尼,牟尼是圣者、寂默、苦修者之意,也就是“释迦族所出的圣者”的意思。

释迦牟尼本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区的迦比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出生七天后,母亲摩耶夫人就逝世了,由姨母抚育长大,十七岁时娶了邻国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妃,一年之后生有一子,叫罗睺罗。

释迦牟尼出生的那天是四月初八日,据说刚一出生时,他就站在地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走了七步路,讲了两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话。长大成人后的释迦牟尼,看到身边的人经常受到疾病、饥饿、死亡、战争和瘟疫的袭击,还有无法避免的种种焦虑、沮丧和不满情绪的困扰,以及永不满足的贪欲折磨时,他就感到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受苦受难,于是,他心生不忍,就萌发了出家修行,悟得正觉,将人类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的想法。

19岁时的十二月初八晚上,释迦牟尼半夜离宫,不辞而别,抛下了娇妻爱子和所有的亲人,也抛弃了等待着他的王位、权力和财富。先是苦行僧式的六年修行,在这六年的修行时间里,他托钵化缘,几乎走遍了印度所有的寺院寻师问道,但终究没有寻访到一位可以师事的大德高僧,但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由此进一步坚定了探究真理的志愿,同时他也感觉到了自己肩负使命的重大。6年后的一天,释迦牟尼来到了摩竭陀国伽倻山附近的优留比罗西那尼村的菩提树下,敷草结跏趺坐,并发誓说:“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座”。他一心要超越生死大海,专心致志,修戒参禅,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苦行,以致双颊深陷,形销骨立。他只吃一些野果或豆汁,后来甚至到了一天只吃一麻一麦的程度。又经过十年的正念端坐,追求觉道,终于战胜了种种心魔,于35岁那年的二月八日,忽睹明星而大悟,终于成就了无上正觉,解脱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出离三界,成就为人天之大导师,成了普天之下弘法渡人的佛陀,他的容貌也变成了慈悲庄严的佛陀法像。得道成佛以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他周游四方,讲经说法,化导众生,一直到八十岁时的二月十五日,进入涅槃。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的每一个重要日子,都与八和五有关,所以有一句俗言叫“儿子娃要五不得五,逢五出生的一只虎;女子娃要八不得八,逢八出生的福疙瘩”。

佛教很超脱,佛字是由一个单立人和一个弗字组成的。弗是不的意思,佛字的本意就是佛不是人,佛不是一般的人,佛是超人,佛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佛是具备了一切高尚德行的人,佛不仅是能够超度自己的人,佛还是能够把沉溺在五欲苦海中的人们拯救出来的人,所以佛就是觉悟了的人

佛家文化的教义都在佛经里面。

汉明帝时用白马驮来的经书就是佛经。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就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为翻译佛经而修建的一座寺庙,为了纪念驮回经书和佛像的白马,就把寺庙取名为白马寺。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佛经翻译家中还有一位文县的白马氐人。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原型,就是唐朝政府当时派遣到天竺国的访问学者玄奘,玄奘和尚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西游记》中把这个过程叫做唐僧取经。

说起了唐僧取经,就必须说一说西安的大雁塔。

西安的大雁塔,是唐玄宗李世民为玄奘修建,用来保存佛经、供养玄奘翻译佛经的地方。

据说,唐僧取经路过茫茫沙漠时,正当他要喝水囊中仅剩的一点 水时,水囊却被一只突如其来的大雁叼走了,重任在肩的唐僧,为了完成肩负的神圣使命,便拼足了力气朝着大雁飞去的方向一路追赶,追着追着,水囊突然从天而降,精疲力竭的唐僧抱着水囊一下子就昏迷了过去,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光,一阵清风吹来,唐僧渐渐苏醒了,而让他喜出望外的是,眼前竟然出现了一汪碧波粼粼的清泉。因为有了这汪清泉,唐僧得救了,唐僧的使命最后也完成了。唐僧认为那只大雁就是佛祖的化身。为了感恩,他就把唐朝政府为他修建的砖塔取名为大雁塔。

佛教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弘扬下,很快深入人心,从此,儒道释三家文化就共同支撑起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片蓝天。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虽然儒、道、释三家并存,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便始终和政权结合在一起,并且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其他思想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法制、教育、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等重要领域,都是儒家思想说了算。

道家学说从来都没有左右过中国政治机制的运作。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但它也从来没有影响到国家政权的运作机制,即使隋唐时期的皇帝痴迷佛事,僧人们也能参政议政,但政治机制的运作始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

佛教是要帮助人们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以求最终超越生死,摆脱苦恼,得到解脱的学说。

佛教认为,人有命运,但不能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们通过自己的修为,开创好命运。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坏命运可以因为种植善因善缘而变成好命运,好命运如果不善加维护就会变成坏命运。

佛教主张缘起论。佛教认为,任何生物,当因缘具备时就存在,当因缘不具备时就消失了。年轻人谈对象,谈成了说有缘分,谈不成说没缘分,就是佛教的用语和观点。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所以既反对杀生,更反对自杀。无论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人生的幸福生活,还是修习佛法,追求解脱,都离不开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现在的许多人,动辙就以生活压力大为理由,除了跳楼的、卧轨的,还有喝农药的、切割动脉血管的,这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就是对家属的不负责任,就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这种轻生行为不仅是佛家不能容忍的,也是儒家和道家坚决反对的。在这一点上,儒道释高度一致。

《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代的人把梳下来的头发、剪下来的指甲,都要珍藏起来加以保养,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父母给的,所以,就要对其格外尊重,格外珍惜,并以此提醒自己要一辈子感恩父母,恪守孝道。这种行为,虽然有些迂腐,但古人的孝心却真让今天的我们感到汗颜。

佛家认为,世人都被贪、嗔、痴、慢、疑和仇恨迷惑着、障碍着,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都在受苦受难,所以佛教主张慈航普度,要让普天之下的人都远离贪、嗔、痴、慢、疑,脱离世俗的苦海,到达无私、无畏、无苦恼的彼岸。

佛教很超脱,佛字是由一个单立人和一个弗字组成的。弗是不的意思,佛字的本意就是佛不是人,不是一般的人,佛是超人,佛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佛是觉悟了的人

南怀瑾先生关于儒道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对于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帮助。

他说:“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进去逛逛。逛了买东西可以,不买东西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百货店”。

为什么人们都愿意参禅拜佛呢?回答是,佛学能安抚心灵,能让人的心安静下来。到各地的寺庙里去,你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年事稍长的、人生遭遇不好的人与佛结缘的最多。从这种现象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活的其实是一种心情。心情一好,柳暗花明;心情不好,万事皆休!

南先生把道家比喻为药店,他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南先生的这一比喻,很形象、很深刻、很精辟。

大家可以想想看,前些年,我们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搞了一阵子不计后果的掠夺式经营,结果很快就把地球搞了个千疮百孔,同时也把很多人的灵魂搞了个千疮百孔,这一下就麻烦了,因为地球实在忍受不住了,它就要活动一下筋骨,可地球一活动,人类的灾难就来临了,先是地震,后是海啸,紧接着雾霾来了,干旱来了,洪水也来了,伴随着接踵而至的灾情,谣言也来了,这里一条信息,说是世界的末日就要来了,那里一条传言,说是发现了一个西方科学家关于地球即将爆炸的预言,就这样没完没了的折腾了好长一段时间,愚钝的我们才慢慢明白,是我们这些太想有所作为的人,把地球给折腾出毛病来了,这才不得不从道家的药店里去开方取药,于是才有了生态文明建设,才有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实践。

这才治理了几年时间,地球就安然了,但极个别的人却又不安然了,就开始骂人了,除了骂体制、骂现在的人,还要骂老先人,骂传统文化,其实现在骂人的人,主要就是当初靠钻政策的空子、靠破坏生态环境发了财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但这不要紧,只要地球安然了,大多数人安然就行了,极少数不安然的人最终也是会安然下来的,因为他们终究也是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另外,在失去理智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们以权谋私,大搞权钱交易,搞来搞去,党和国家就受不了了,老百姓就受不了了,于是党中央就发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号令,于是就有了“打老虎”“拍苍蝇”的反腐倡廉行动,就有了“扫黑除恶”的专项整治活动,几个回合下来,党内党外就有规矩了,各行各业就有规矩了,整个国家就开始风清气正了,老百姓高兴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也日渐高大了起来,而这一系列的治国理政措施都源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南先生认为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人来说最为重要,他说:“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诚如南先生所言,自从打倒孔家店以后,中国人就毛病不断,灾难不断,但最为可怕的竟然是,有时候我们连毛病出在那里都不知道,连灾难因何而起都搞不明白,只是一天跟在洋人屁股后面瞎咋呼。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恢复和发展粮食店,但由于中国人吃洋面包吃的时间太长了,一些人的肠胃已经吃坏了,所以,一时半会要叫大家都吃自己的食物还是有些不太现实。你譬如莫名其妙地过洋节、红白事情大操大办、打乱生物钟不按时作息、女孩子着装不能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乱吃乱喝、以及“三观”扭曲等问题,就是肠胃被洋面包吃坏了的具体表现。被钱文忠和蒙曼称为世界上最可耻、最不要脸的那句“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绝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话,就是一部分人价值观扭曲的反映。

目前,党和政府正在下决心纠正这些问题,但许多事情一旦养成习惯、形成风气,改变起来就不容易了,就需要假以时日,就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努力。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下面,我们要专门说一说汉字,如果说传统文化与教学的关系是间接的,那么,汉字就和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家知道,汉字的创造是从象形字开始的,但仅有象形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人们又以象形字为依托,衍生创造出了指事字、形声字、会意字、转注字和假借字,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六书”,就有了现在我们常用的成千上万个汉字。古人读书,都是从学习“六书”开始的,认识一个字,不仅要知道它的构成与形状,还要会读会写;不仅要知道这个字的字义,还要知道这个字的由来。

古人把识字的学问叫做“小学”把明理的学问叫做“大学”,这就是现在的小学和大学这两个名称的来历。知道了“小学”“大学”这两门学问的称谓以后,我们就会大体明白现在学校教育的得失利弊了。现在小学的最大问题是不教孩子们“识字”,汉字还没有学会,就开始学英语,结果一样也学不好;大学最大的问题是不教孩子们“明理”,不潜心知识和学问,不考虑学习一点看家本领,天天考虑的就是就业、挣钱,结果一到社会上,既不会做人,又不会做事,就业反而成了大问题。

中国文化都在汉字里头,一个小孩子只要学通了中国文字,就会“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什么都知道了,所以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都是叫孩子在六岁左右入“小学”认字。不懂得中国文字,古书你就读不懂。

老先人一开始造字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面对实物写生画画的过程,所以创造出来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简笔画。正是因为象形字就是简笔画这个原因,汉字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两大特征。

汉字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稳定性。一个汉字,最初是怎么写的,怎么念的,时隔几千年以后,依然还是那个结构,还是那个写法,还是那个读音,所表达的意思还是当初那个意思,所以,我们现在就不仅能够认识和解读几千年前的各种经典著作,而且还能够引用古人的话语阐述自己的一些重要观点,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和俗语都是古人创造出来的,例如“与时俱进”“居安思危”“否极泰来”等成语就源于《易经》。

中国的甲骨文应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认识它,不仅能读出它的发音,还能明白它的意思,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甲骨文除了在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等领域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还能用它创作出美丽神奇的书法作品,当然用篆书、隶书、楷书、行草书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就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了。

但世界上很多古老的文字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即使残存下来的一些字,后人们也早就不认识了,例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就是这种情形,楔形文字其实很像中国的甲骨文。

为什么汉字能够形成书法艺术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简笔画,所以一幅书法作品,其实就是由许许多多的小画,经过排列组合以后形成的一幅大画,你说这样的东西能不赏心悦目吗?能不成为精美的书法艺术品吗?但是现在有一些所谓的书法家,企图抛开汉字这个根本,去搞所谓的书法创作,这就是不懂汉字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没有文化的人搞书法创作,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更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汉字的第二个特征,是每一个字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

汉字很直观、也很简洁,最能够确切的表达各种意念,准确地传递各种信息,而且汉字对语言没有绝对的依赖性,就是说汉字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由于汉字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所以每一个汉字上面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几千年前和几千年后,都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独立的汉字时,即使不认识它,我们也能够从这个字的形体结构中,看出它所蕴含的内容和意思。不像英语,一个词组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其写法、读音和含义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化。

正是由于汉字形和义的稳定性,所以时至今日,老先人在几千年前写的东西,我们至今仍然能够读懂。

“日”“月”“山”“水”“旦”“生”这六个字,大家看看,是不是都是一幅简笔画?

一看这几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明白它所包含的意思,而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字的成因与含义后,理解与该字有关的词语就非常容易了。

篆书的“日”字,是一个圆正中加一点,你看它像不像正午的太阳?

篆书的“月”字,是不是一个月牙的形状?

篆书的“山”字,是不是三座山峰连在一起的样子?

篆书的“水”字,是由三条优美的曲线组成的,中间一条曲线连绵不断,表示源远流长;左右两条曲线中间断开,表示水流动时产生的浪花和发出的声音。

篆书的“旦”字,下面的一横代表的是地平线,上面的“日”字代表的是朝阳,整个字表示的就是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来了的样子。知道了旦字的意思,就十分容易理解元旦一词的含义了。

篆书的“生”字,《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生字象草木生出土上”,蓬勃向上是生字最激动人心的地方,通过这个字,我们就可以联想到“百业精于勤,万物出自土”,“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话语。此外,我们还能联想到“卫生”和“学生”这样的词语。我们把清除污垢叫讲卫生,因为讲究卫生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卫生一词的本意就是保卫生命;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在学校读书学习的人叫做学生呢?原因就是因为读书学习是关系到每个人日后的生活质量和价值取向的大事情,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学生一词的本意,是要人通过读书明理,朝着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是要人过上有情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是要人过上有别于动物的生活,而不能糊里糊涂地活着。

通过以上字例,我们就明白了,原来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乐、意美如诗,正所谓“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其妙,不可言表;其美,无与伦比!我们完全有理由预言,汉字是未来人类文明中最具有生命活力与发展潜力的一种文字!

《淮南子·本经训》里写道:“昔者仓颉造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汉字的出现,它是一声霹雳,惊醒了文明之前的混沌与无知;汉字的出现,它是一道闪电,照亮了文明之前的蒙昧与黑暗。汉字是启人智慧的灵物,人一旦掌握了汉字就具有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就会不愁吃,不愁穿,就会不惧怕一切妖魔鬼怪,就能主宰世界。这应该就是“天雨粟,鬼夜哭”的真实含义吧。

汉字是时间的纽带,空间的纽带,情感的纽带,她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隧道,把老先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和对天地万物的情感,原原本本地传递给了我们,让一代代的后人通过识字就能获得智慧与力量。所以,对于汉字,我们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对于汉字,我们一定要有感恩之情!

汉字一经简化就会丢失本意,所以,要很好地把中华文明传承下去,汉字是绝对不能再简化了!台湾、香港、以及国外的华侨们,一直使用的都是繁体字。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快速适应工农兵干部执掌政权这样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工作,先后搞了两次汉字简化,但第二次就以失败而告终了。从此,关于简化汉字的事情,就再也没有人发声了。

最后我们要说说阅读经典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就一定要说亲近圣贤、阅读经典这个话题。因为只有接触经典、亲近圣贤,我们才能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

那么,何谓经典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经”字和“典”字的含义。

“经”字的本意是指固定在织布机上的经线,引申为经常、经久不变;“典”字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小篆的写法,上面的部分是五个竖划中间有两个横画,五竖代表的是竹简,两横代表的是绳子,上一半的字形表示的就是一卷被展开的竹简;下一半字形中的一横和横下面的两竖,是一张几案的形状。整个典字的形状就是一卷竹简被展放在几案上供人们阅读的样子。于是我们就知道了,所谓经典,其实就是经常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展放在几案上阅读的书籍。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和毛笔之前,文章都是用刀子刻在长方形的竹简之上的,为了阅读方便,人们就用绳子把一片片的竹简按照先后顺序串联起来,阅读时,就把用绳子串起来的竹简展开放在几案上,阅读完以后就卷起来,用绳子一捆,然后放到书架上。所以我们现在仍然把一本书叫做一卷书,把经书叫做经卷,把放置在书架上的书卷叫“束之高阁”。而“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成语,也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八斗指的是字,五车指的是书,识字是读书的前提,学富五车是建立在才高八斗的基础上的。其实最早的五车也装不了几卷书,但因为古人写文章不像今天的人喜欢铺排、浮夸,他们每写一句话,都要反复推敲,认真琢磨才肯下笔,一篇文章往往也就几十个字或者几百个字,所以当时能够阅读五车书的人,都是大学问家。

古人写的文章,我们称其为文言文,其实古时候是没有文言文这一说的,这是今天的人们为了区别自己写的白话文,才将古人的文章叫做文言文的。古人读文言文,就和今天我们读白话文一样简单。

今天的人们不懂得简约的好处,为了显露才华,一个讲话稿就要写上几万字,如果用竹简刻起来,恐怕一车还装不下,事实上,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只图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写作,不仅浪费写作者的生命,还要浪费听讲者和阅读者的生命,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意义。皇帝的圣旨重要不重要,但最长的展开后也不到一米;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文章重要不重要,但最长的也就三五千个字,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很短,但战斗力却很强。

古人读书是很辛苦的,既要用脑,还要用力。“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讲的是孔夫子读《周易》的故事,韦是熟牛皮,绝是断裂。孔子在13年颠沛流离的布道生涯中,手不释《易》,韦编三绝,把串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翻断了三次,这一方面说明了孔子的勤奋和严谨,同时也说明当初的竹简很长、很宽、很沉重。可见,古人读书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因为辛苦,所以古人的书读的都比较好。

《周易》也叫《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诸子百家都出自这个源头,所以它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如果中华文化没有《周易》这个共同的源头,我们的国家就会分裂,就会变成很多种文化。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文化的力量是何等强大!

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叫《易经》,中华民族的总源头叫黄河,所以,中华民族是《易经》的民族,中华儿女是黄河的子孙!

掌握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有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知道了汉字迷人的魅力,知道了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我们就一定能够搞好各自的教学工作。

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2021·3·17·

 

 

 

 

 

 

 

下一条:“国培计划(2020)”—天水市麦积区乡村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提升送教下乡培训

版权所有: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址: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陇南路34号 邮编:742500

电话:0939-3202016  传真:0939-3202016

陇ICP备16000659   
甘公网安备 62122102000303号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